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小径分岔的花园:园林经验的歧路(全文可下载)
小径分岔①的花园:园林经验的歧路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An Alternative Way to Garden Experience
撰文
唐克扬
博士/清华大学研究员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21-04期 P26-29
长按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可阅读下载全文
本文引用格式:唐克扬.小径分岔的花园:园林经验的歧路[J].中国园林,2021,37(4):26-29.
摘要:通过分析博尔赫斯的同名小说,讨论了中国园林研究的字面含义和它潜藏的文化意义之间可能的错歧。这种“分岔”并非意外,而是设计意图和事后使用研究本身的错歧,对园林的错解,也就是园林作为一种意义生成场域的题中之义。真实存在的园林既存在着设计和理解的内部“分岔”,也会因为时间历久带来对于过去的误会。与其说,面对园林总能收获整体和浑然的世界经验,不如说,步入园林的时刻也必将承受其局部和片段,因不同组织方式和分歧的事后认知将带来多种阐释,这种多样性有可能导致混乱和迷失。然而,分岔同时意味着交叉,在不断的分岔和交叉交替中也带来园林意义永续的可能。
关键词:风景园林;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迷宫;园林研究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一战”期间一个为德国方面服务的中国人余准,在英国拜访一位研究某种“中国园林”的汉学家,最终将其刺死的故事。作家在小说中记录了一座有着具体物理形态的园林——而且,它还是由歆羡“中国”而产生的:
“我这么想着,来到一扇生锈的大铁门前。从栏杆里,可以望见一条林荫道和一座凉亭似的建筑。”
故事情节的“歧义”借着空间的“歧路”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据此试着画出故事的平面图——这是“分岔”小径的基本含义。但是,空间的“歧路”同时也暗示着对空间自身意义的错解,在小说的末尾,我们发现余准拜访汉学家的真实用意与游园的情节无必然联系。如此,题目中“小径分岔的花园”对于文本叙事的意义大于花园的实在,同样,从生平传记的角度,也没有证据证明博尔赫斯对中国园林有多么深入的研究。余准来到这里的真实目的,原来并不是为了探访研究他祖先遗业的汉学家,而是通过制造一起谋杀案件,向他的德国上司传播一个情报讯息——谋杀案件的对象,正是德国人需要寻找的空袭地点的名字。除非谋杀登上报纸,信息才能传播出去。
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这个故事之中找到其他各种各样的情节“分岔”,它们都在某一个点上交汇,“分岔小径”同时也是“交叉小径”,然而除此之外彼此并无关涉:余准的先人穷尽余生,声称要在他的园林之中营造一所巨大的迷宫,研究者最终发现,祖先其实并未建造这样一座迷宫,或者,他之属意不是实在的迷宫,而是一座囊括错综复杂的世界意义的象征的花园。
在中文语境之中,大多数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都是从文学文本的角度出发,极少有探求“中国花园”自身的。影响较大的几篇专文,比如,朱雪峰的“流沙上的花园”,同样看到了花园虚设的意味,它导向论者以为的后现代小说的“迷宫”特质,或者,可以营造出一种德国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所称的“文本的召唤性结构”(Die Appellstruktuvder Texte)。前者的价值难免消极,后者却意味着积极、主动的重新阐释可能带来的新意义。
这部小说中的“分岔小径”加上“交叉小径”绝非中国园林的现实写照,却可看作当代中国园林研究的一个缩影:因为事实和解释之间既有脱落的一面,也有积极的聚合。这也就是“分岔”和“交叉”。
当代的研究者,基于文学、园林、建筑、社会史等各个学科,就像作者口中的主人公一样,自认对于他们祖先的遗产“有所了解”,但是我们所发掘的意义却是基于不同社会条件的事后诠释,并不一定就是园林设计者的原意,重要的是后者从未预期后世“解谜者”的到来:彭㝡“一心想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小说,建造一个谁都走不出来的迷宫”。“他的小说像部天书,他的迷宫也无人发现”。结果,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外人解开了(或者,是他自认为解开了)这个迷宫的秘密;英国的汉学家在与现世全无瓜葛的故纸堆里花了13年工夫,但是另一个外来的人(外人的外人)无厘头地刺杀了他。从此,各种线索的交叉不再可能,此前的所有意义又不复存在。当作者和读者,一轮又一轮的猜谜人和揭秘人依次进入又退出的时候,过去的真相没准戛然而止。
“汉学家”泛指以异国眼光观照中国(园林)文化的人。如此,就像彭㝡一样,他们自己也建造了另外一所双重意义的迷宫,它真实的象征意义是隐秘的,不为大众所知,倒是它现实中的虚浮的化身,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抵达一个并不存在的“中国”——这种错解颇富诗意,有时却是致命的,就像小说中的访客,也就是花园主人的后人,却让研究者付出了血的代价。同样,余准为自己写下的新故事的起点却是艾伯特故事的终点,或者说是他祖先的那个谜语失效的地方。一切形成了使人眼花缭乱的分岔,貌似错综复杂却又有时重合。
现实中,园林设计很难遵循这种有悖于公共使用基本原则的文学观念。然而,在下述2种情况中,小径分岔的花园会成为现实:其一,假如规模过于庞大或者管理权、所有权分散,这样的园林很难遵循同一性和绝对性的设计原则,而是一定会“路出多头”;其二,当一座自有其历史的园林投影到现实世界之中,它的初始观念不一定会忠实地传达到今天的生活实际中,这便造成了各种脱落、错解和“分岔”的可能。后者已然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文化现实。
长按或扫描阅读下载全文
相关阅读
中国园林·新刊导读 | 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编辑 排版 | 李祥
校对 | 李旻
审核 | 金荷仙
▽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微店选购
↓↓点分享
点在看↓↓